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共同点在于, 二者从中枢出发后, 都要进入外周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后再抵达效应器. 从中枢发出的纤维称为节前纤维, 交换后由外周神经节发出的纤维称为节后纤维.
节前纤维是有髓鞘的B类神经纤维, 节后纤维是无髓鞘的C类神经纤维.
交感神经节离效应器官远, 因此节前纤维短节后纤维长; 副交感神经节离效应器官近, 有时神经节甚至就在效应器官的管壁内, 因此节前纤维长节后纤维短.
二者的不同点在于, 交感神经分布广泛, 节前纤维与节后纤维数量比高, 而副交感神经分布局限, 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数量比低.
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节前纤维均释放乙酰胆碱, 作用于N型受体; 交感神经系统的节后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, 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节后纤维释放乙酰胆碱, 但作用于M型受体.
众所周知, N型受体是离子通道型受体; M型受体和肾上腺素受体是G蛋白耦联受体, 其中M型胆碱受体是G蛋白耦联的离子通道(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: 节前纤维递质作用于离子通道型, 节后纤维递质作用于G蛋白耦联; 但无论如何乙酰胆碱的受体的最终效应都是离子通道, 不论直接作用还是走G蛋白间接作用)
自主神经系统对效应器官存在紧张性发放, 称为紧张性作用.
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存在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. 拮抗作用不仅表现为效应上的(效应器层面), 还表现在其中一个中枢的兴奋可以直接抑制另外一个中枢(神经中枢层面).
协同作用的例子有: 交感神经刺激唾液腺分泌少量粘稠唾液, 而副交感神经刺激分泌大量稀薄唾液. 二者协同则可以分泌大量粘稠唾液.
自主神经系统对器官的作用并非总是固定不变, 有时也会随着器官状态的变化产生相应的调整, 例如胃肠平滑肌处于松弛状态时, 交感神经的兴奋会加强其活动. 当子宫处于妊娠阶段时, 交感神经兴奋会引起其收缩, 在平常则是抑制. (这一变化的本质原因是, 在黄体酮的作用下, 妊娠子宫平滑肌上的\(\alpha_1\)受体增加, 取代了\(\beta_2\)受体的主体地位)
效应器官 | 交感神经 | 副交感神经 |
---|---|---|
消化系统/胃、小肠平滑肌 | 舒张 | 收缩 |
消化系统/括约肌 | 收缩 | 舒张 |
消化系统/唾液腺 | 分泌少量粘稠唾液 | 分泌大量稀薄唾液 |
消化系统/胃腺 | 分泌减少 | 分泌增加 |
消化系统/肝 | 肝糖原分解增加 | / |
呼吸系统/支气管平滑肌 | 舒张 | 收缩 |
呼吸系统/支气管腺体 | / | 分泌增加 |
循环系统/窦房结 | 心率加快 | 心率减慢 |
循环系统/房室传导系统 | 传导加快 | 传导减慢 |
循环系统/心肌 | 收缩加强 | 收缩减弱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