动脉和静脉管壁自内向外由内膜(tunica intima)、中膜(tunica media)和外膜(tunica adventitia)三层构成. 内膜由内皮细胞和内皮下层构成. 中膜由弹性纤维、胶原纤维和血管平滑肌(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, VSMC)三种成分构成, 其厚度及组成成分的比例因血管种类不同而不同. 外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, 其中含有弹性纤维、胶原纤维和成纤维细胞.
血管内皮细胞为单层扁平上皮, 细胞梭形, 核突出, 长轴与血流方向一致, 相邻细胞有紧密连接和间隙连接. 游离面伸出各种凸起, 可以扩大细胞表面积, 有利于内皮细胞的吸收和物质转运功能. 在凸起中可见到质膜小泡. 质膜小泡(吞饮小泡)是细胞游离面或基底面的细胞膜凹陷然后与细胞膜脱离形成, 具有物质运输和膜储备功能. 质膜小泡可互相连通形成穿过内皮的暂时性管道, 称为穿内皮性小管.
内皮细胞大致有三类功能:
作为血管的内衬, 为血液流动提供光滑的表面.
构成通透性屏障, 血液中的液体、气体和大分子物质可以选择性透过屏障.
具有内分泌功能, 能够合成和分泌多种活性物质, 特别是和血管/血细胞有关的生长因子以及实现循环系统生理功能的各种物质, 如
生长因子类.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(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, VEGF)、血小板源生长因子(platelet-derived growth factor, PDGF)、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(bFGF)、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(IGF-Ⅰ)
舒血管物质. 一氧化氮(nitric oxide, NO)、一氧化碳(carbon monoxide, CO)、内皮超极化因子(endothelium-derived hyperpolarizing factor, EDHF)、肾上腺髓质素(adrenomedullin)、前列环素(prostacyclin, PGI2).
缩血管物质. 内皮素(endothelin, ET)、血管紧张素II(angiotensin II)、血栓素A2(thromboxane A2), 前列腺素H2(prostaglandin H2)、血小板活化因子(platelet-activating factor). 内皮细胞表面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, 能使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Ⅰ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Ⅱ, 使血管收缩.
内皮细胞的舒血管物质和缩血管物质保持动态平衡, 内皮发生破损时释放的舒血管物质减少, 血管的局部平衡会受到影响, 容易诱发高血压、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.
W-P小体, 又称为细管小体, 是血管内皮细胞特有的细胞器, 外包有单位膜, 是一种合成和储存凝血因子Ⅷ相关抗原(FⅧRAg)的结构, 当血管内皮损伤时FⅧRAg能使血小板附着在内皮下的胶原纤维上面, 形成血小板血栓.
不同动脉中弹性膜和平滑肌的比例不同. 大动脉以弹性膜为主, 平滑肌较少; 中动脉以平滑肌为主, 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较少.
血管平滑肌较细, 常有分支, 肌纤维和内皮细胞之间形成肌内皮连接. 血管平滑肌实质上是成纤维细胞的亚型1, 在中动脉发育中可产生中动脉其他结构, 在病理状态下可移入内膜增生并产生结缔组织, 使内膜增厚, 这是动脉硬化发生的重要病理过程.
平滑肌细胞有如下分泌功能
外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, 基质中含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, 细胞主要是成纤维细胞, 当血管受损时有修复外膜的能力. 有的动脉在中膜和外膜的交界处有外弹性膜, 与内弹性膜一样由弹性蛋白构成, 但较内弹性膜薄.
外膜和中膜有血管, 内膜一般无血管, 营养直接由腔内血液渗透供给.
神经纤维主要分布在中膜和外膜的交界处, 有的伸入中膜平滑肌层. 动脉神经分布较静脉丰富, 在动脉中则以中小动脉最为丰富. 毛细血管是否存在神经分布尚存争议.
“许多学者认为” ——《组织学与胚胎学》P134↩︎